「就算走不動也要看護這片山,看護好這片生態家底。」——馬誌紅重巒疊嶂的大山,一眼望不到邊的林海,在深山據守40余年的護林員馬誌紅,現在有了一個新樂趣,山間的一草一木、飛鳥走獸,都被記載在他的鏡頭中。
北京城區140多公裏外,踏上霧靈山自然維護區的緩沖區邊際,氣溫比城區驟降了五六攝氏度。護林員馬誌紅背起背包,與夥伴上山。
馬誌紅是密雲霧靈山自然維護區的一名護林員。山間積年累月的寒冷北風,在馬誌紅的臉上留下了韶光的痕跡;長期野外行走,讓他的臉稍顯烏黑,身段也十分勻稱,盡管已年過五旬,體能半點不輸年輕人。
巡山的路,他走了40余年,卻越走越覺得有意思。他認識了越來越多的動物,自己也從單純的護林防火員,變成了一個扛著相機的動植物生態資源普查作業者。
1982年,剛滿17歲的馬誌紅接過父親的班,成為密雲區霧靈山林場的一名護林員。他從小在霧靈山半山腰的村落長大,對山裏的一草一木都很是熟悉。「山葡萄、軟棗獼猴桃、山核桃……到山上轉一圈,總能找到好吃的。」馬誌紅說,巡山作業單調又乏味,常常是一個人絡繹在荒無人煙的大山中,見著蛇、蜂子、野豬,都覺得親切。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林場的動植物資源日益豐厚,馬誌紅多了不少山裏的新朋友,「但究竟都有什麽,誰也說不清。」
一次,市裏的專家來做資源查詢,發現山裏存活著北京稀有的輪葉貝母植物。看著專家們興奮地評論,林場員工們有些難為情地說,這植物本來山裏有不少,但由於不認識,沒有進行特別的維護。聽了員工們的話,專家們惋惜得連拍大腿。
為了更好地對寶貴的野生資源進行維護,林場一切員工投入了一項新工作——對霧靈山的生物多樣性進行普查。馬誌紅擔任動物查詢組的組長。他和護林員們把紅外相機放在動物們常走的林道裏,幾個星期就拍到了豹貓、麅子。爾後,隨著多個維護基地的入駐,霧靈山林場最多的時分布置了98部紅外相機。紅外相機三個月左右換一次卡和電池,馬誌紅和同事要負責定時更換。
馬誌紅本來只背幹糧和水壺的包沈了起來。在他的包裏,有兩塊鹽磚,還有坐標本、蛇藥、鋸子以及紅外相機的電池,再加上自己的拍照設備,重量超過了40斤。
為什麽要送鹽磚?馬誌紅解說說,山裏不缺吃的、不缺喝的,就缺微量元素。而鹽磚裏富含的多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有助於動物成長和免疫,是它們的「心頭好」。送鹽磚還有一個重要意圖,便是吸引動物們入鏡,以此來搜集記載物種資源信息。
查看紅外相機中的錄像是馬誌紅最開心的時分。斑羚和鹿帶著小崽來舔食鹽磚,環頸雉野雞與紅隼鷹會爭吃的、爭水源,夏天還要搶占小凹地洗澡。最多的一次,2只大野豬帶著20多只小豬走過。
走獸的身影可以用紅外相機捕捉,而天上的飛鳥則需求超遠距離拍照。為此,馬誌紅花了5萬多元錢,購置了一套二手的專業拍照設備。自此他在巡山之路上又添了一項新的使命——拍鳥。
「拍鳥跟咱們平常拍照片不一樣,由於放大的倍數多,必須要穩,就需求將相機放在支架上,拍起來很繁瑣。」馬誌紅說,能拍到什麽,真得碰運氣。這幾年的拍照,讓馬誌紅練就了「千裏眼」「順風耳」。不僅能一眼看見遠處的小鳥,還能精確說出鳥的品種、習性,乃至憑一聲鳥鳴,就能辨別出是什麽鳥。「現在認出一百多種不成問題。」馬誌紅臉上洋溢著自豪。
馬誌紅的動植物朋友多了起來。截至2022年1月,維護區內有脊椎動物285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維護野生動物6種,國家Ⅱ級重點維護野生動物41種,野生植物資源豐厚,有740種,其中包括國家Ⅱ級維護野生植物紫椴、黃檗、核桃楸、刺五加和野大豆5種。霧靈山林場編寫的《野生植物資源圖譜》與《野生動物資源圖譜》分別於2017年5月、2018年10月印刷出書。維護區也成為北京林業大學在京重要的研討場所,先後建立了輪葉貝母保育基地、鐵木擴繁基地、野生黃芪培育基地、刺五加原生境維護點等多個試驗基地。
還有不到三年,馬誌紅就要從林場退休了。「到那時分,我還會巡山,專心用相機記載野生動物,就算走不動也要看護這片山,看護好這片生態家底。」馬誌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