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理学院依托学院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优势,秉承“立足西安(长安)特色,做足汉唐文章,服务地方发展”的理念,从长安古代文学、关中历史地理、长安艺术与思想文化三个方向对历史时期的长安地域文化进行全方位综合研究,进而实现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目标。
——科研课题注重社会发展。在科研课题的申报方面,该院通过多方论证,并积极征询校内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努力使科研课题能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问题,注重科研项目的社会性,力争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
该院副院长耿占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西部旱灾的社会应对研究(1644—1949)”,以清至民国300年间中国西部地区陕、甘、宁、青四省区的旱灾发生规律与社会应对机制为视角,深入论证灾害与应对机制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从清代至民国时期西部地区防灾、禳灾、救灾等应对机制的建立过程,探讨、评估其实施成效及对后世的影响,思考如何完善现代三农建设背景下不同区域的旱灾应对机制,为政府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目标和有效防灾、减灾、救灾提供借鉴与帮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耿占军教授还承担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曲江新区管委会的“曲江文史宝典”、临潼唐文化旅游区管委会的“骊山华清宫文史宝典”、莲湖区大兴新区的“现代西安文化对汉文化的传承及其利用”等一系列横向课题,整理和盘点了西部地区、曲江、骊山华清宫、大兴新区等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开发与城市建设进行了理论与实际的深入研究。
该院省级“教学名师”贾俊侠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关陇名人祠庙保护与文化传承研究”,基于实地调研,考察掌握关陇地区名人祠庙资源与保护利用的现状,分析其时空分布的特点,依据祭祀对象划分关陇名人祠庙的形态,梳理不同形态形成与发展的渊源。在此基础上,论证关陇名人祠庙的文化特征,探索名人祠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关系,继而阐述祠庙所具有的社会教化、历史文学、建筑艺术、旅游文化等价值,揭示祠庙保护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与意义。该课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关陇名人祠庙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而且对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该院研究人员承担的横向课题如“秦岭智库”“秦岭文库”“大明宫文学意象及文化传承研究”等,均与西安及关中城市历史发展有关。承担的纵向课题如“西安现代城市生活对关中民俗文化的传承影响研究”、“关中传统节日与庙会的现代利用研究”、“‘八水润西安’的历史基础与战略选择”、“秦岭山水与西安人居环境变迁”、“城市发展模式与人文西安建设研究”、“西安名镇名村保护利用研究”、“终南山宗教资源调查、保护与开发研究”、“西安宗教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开发研究”、“西安历史名人庙祠资源保护利用研究”等,也都注重社会现实,注重对本地区社会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注重当代城市文化建设及文化资源整理,为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近年来,多份研究报告被市政府等相关部门采纳。
该院相关人员还积极参与其他院校的多项横向与纵向课题的研究,如西安华清池重点课题“骊山华清池文化资源整理”、西安航天基地管委会重点横向课题“盛世少陵原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评价”等。
——研究成果注重鉴古知今。该院潘明娟教授的《汉唐关中自然灾害的政府应对策略研究》从汉唐时期关中自然灾害概况、汉唐政府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自然灾害与政府应对策略之间的互动关系、汉唐荒政的发展等角度展开论述,不但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汉唐历史具有启发价值,而且对于今天的防灾、救灾工作具有借鉴意义。潘明娟的《周秦时期关中城市体系研究》一书,复原了周秦时期关中城市体系发展情况,同时,探讨了关中地区后世城市体系发展的特点,紧密联系当前关天经济区发展中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体系建设问题,被省教育厅、市社科联评为优秀成果。陈正奇教授的《长安农事拾遗》集作者对关中地区农业历史长达30余年的关注与研究,出版后受到不同学科专家的好评,陈忠实先生为之作序,该书被西安市政府评为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他的《长安学人评传》注重挖掘历代长安学人(包括自然科学家)身上人文精神,授课时受到学生普遍欢迎,该书获得陕西省教育厅优秀成果三等奖。该院研究人员共同撰写的《长安历史文化概论》,总结了长安历史文化研究相关成果,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成为学院同名公选课选用教材,为普及长安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注重回馈社会,服务社会。该院研究人员担任多个学术团体、学会的理事、秘书长、会长等职务,为学术的深入研究和普及推广作出应有的贡献。由陈正奇教授任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程》教材,不仅是陕西省教育厅推荐教材,也是高等职业学校创新素质教育系列教材之一;编著的《陕西省情教育》成为陕西省中小学地方教材,已在省内各个高级中学投入使用。
该院研究人员为西安曲江新区二期规划建设指挥文化休闲产业园区管理办撰写了《西汉文化与杜陵》宣传册,着重整理了杜陵文化资源,为杜陵的开发建设出谋划策;参与咸阳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帝都文化”丛书的策划,并承担其中《帝都掌故》一书的写作任务,普及与宣传秦汉文化及咸阳帝都文化;参与“昆明池历史文化资源发掘与利用”等学术会议,就其开发利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撰写了《西安钟楼的功能与品牌》、《“晨钟暮鼓”的前世今生》等关于打造西安钟楼品牌的文章,挖掘、宣传与弘扬西安钟楼的品牌价值;积极参与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文化活动,梳理和盘点相关可物化资源及可产业化资源;参与市民政局与西安晚报组织的“西安市南北中轴线道路征名”活动和地名委的专家论证会;指导学生对西安地区民间秦腔自乐班现状进行调查,形成影音资料《大秦腔》。
在民盟举办的征文活动中,贾俊侠撰的《加强社会主义立法与意识形态建设,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精神渗透》一文被评为“建言献策”优秀信息,被民盟中央采纳,并受到省市民盟机构的奖励。
——加强交流注重打造平台,扩大影响。该院坚持每年举办一次“西安历史文化研讨会”,研讨会的规模也逐年增大,会议规格不断提高,内容更加丰富广博,成为省内外专家学者研讨西安(长安)历史文化的盛会。借助这一平台,该院在长安(西安)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同时,该院相关人员积极参加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加强与同行的广泛交流、互通有无、相互借鉴,拓宽了学术视野,同时,也提高了该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和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该院将进一步凝练方向、凸显特色,力争服务社会的层面更宽,范围更广,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